“你好,我们想了解目前中新村城中村改造建设方案。”在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城中村改造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,不时有群众和村社干部前来咨询,了解城中村改造合同、回迁等情况。
今年5月16日,中新镇城中村改造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,依托“一站式”调解服务平台,调解员凭借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,聚焦中新村更新改造等村民关切问题,通过协商调解、普法宣传、法律咨询等方式,及时回应群众诉求,排查化解矛盾纠纷。
这是增城区畅通人民调解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缩影。近年来,增城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主动融入“1+6+N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,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,加强行业性、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,成立调解工作室,打造人民调解品牌,畅通人民调解“最后一公里”,推动矛盾化解在基层、解决在萌芽状态。
全区累计44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
完善调解工作网络体系
7月17日,在石滩镇绿湖社区、豪园第二社区,萧镇远律师调解工作室、邓永乐律师调解工作室分别成立,充分发挥律师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专业优势和积极作用。
上述两名律师在以人民调解员身份开展工作时,将树立“调解优先”的理念,通过律师独特的“第三人”公信力和法律专业优势,使当事双方知晓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诉求,寻求诉求的共同平衡点,降低矛盾双方调解时的对抗程度,加快矛盾化解进程,切实解决社区群众“急难愁盼”的问题。
时间推前到今年6月,广州市技师学院校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广州市技师学院(科教城校区)成立,为广州科教城区域内首家入驻职业院校的校内纠纷调解机构,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园矛盾调处新路径。
今年以来,增城区聚焦旧改项目土地征收、补偿安置等矛盾多发和重点工作领域,加强行业性、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,推进城中村改造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立。截至目前,全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累计440个,实现镇街、村(社区)全覆盖。建成牛仔服装、民宿、木业、房地产、高校职(技)校等行业专业调解组织36个,干警和律师调解工作室10个,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8个,形成横向联动、纵向到底、上下贯通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体系。
创新矛盾纠纷分级调处机制
依法及时就地化解
作为司法行政系统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增城区各司法所以创新机制为抓手、以专业力量为支撑,推动基层治理从单一主体治理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转变。
目前,全区已创设性推行“所所共建”“庭所共建”“四级七天”矛盾纠纷分级调处等机制,建立“法治门诊”轮值制,打造驻法庭调解工作站、“仙姑之桥”人民调解品牌,实行“调解优先介入、诉讼后置保障”分层分流模式,围绕农村地区常见多发的婚姻家庭、邻里关系、房屋土地、欠资欠薪等矛盾纠纷,依法及时就地化解。
以“庭所共建”为例,新塘司法所与新塘法庭通过资源整合、优势互补,打造高效矛盾纠纷化解平台——司法所驻庭调解工作站。工作站实行“人民调解优先介入、司法诉讼后置保障”的分层过滤体系,对法庭认为适宜调解的案件在诉前、庭前实现分流,既减轻群众诉累,又节约司法资源。
今年1月11日,受法院委托,驻庭调解工作站介入某服装公司拖欠某制衣厂货款起诉案件。调解员与法庭工作人员深入分析案情、梳理争议焦点,多次与双方沟通。在调解过程中,法庭人员以专业法律知识释明诉讼风险,调解员从情理法角度引导双方互谅互让。最终,双方达成调解协议,原告撤诉,持续多年的纠纷得以高效化解。
小楼司法所打造的“仙姑之桥”人民调解品牌,则搭建起覆盖村(社区)、镇及行业专业领域的实体化调解网络,把司法行政力量、村社自治力量、专业法律力量有机融合,将专业、高效的调解服务延伸至基层前沿。
来源:广州市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何秋玲、通讯员增司法
网上如何开户炒股,股赢网配资,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