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银行换帅的夜晚,常熟并不下雨,路灯安静地照在银行门前的石阶上。
十一月的苏南,空气带着些湿冷——正适合发生一些让人心头发凉的事。
公告发出来的时候,很多人还在加班,有人习惯性刷新手机,看到“行长、副行长双双辞任”,眉头皱了一下,又放松下来。
毕竟,银行高管换人,跟冬季流感一样常见,只不过这次,剂量有点大。
如果你是银行员工,此刻你会怎么做?
是第一时间在群里“八卦”,还是默默拉出履历表查查新任行长的来头?
又或者,你正准备写周报,看到名字变了,心里咕哝一句:“又得重新打招呼了。”人的惯性,总是对变化保持半信半疑。
事件本身不复杂——常熟银行公告,执行董事、行长包剑,副行长李勇,同日辞任,提前一年多结束任期。
理由是“工作变动”,听起来像是餐厅服务员说“人手调配”,谁都明白,真正的调动不会写在公告里。
紧接着,陆鼎昌火线补位,升任行长兼首席合规官,张康德、倪建峰被提拔为副行长。
常熟投控集团顺势又增持了一波股份,股权增至3.98%,动作干脆,像是在黑板上划掉错题重写答案。
银行的公告,字里行间有种熟悉的克制——“因工作变动,申请辞去所有职务”,无风不起浪,却又把风压下去。
旁观者或许会问,为什么两位高管会同时离开?
是什么原因让任期还剩一年多的行长、副行长选择此时离场?
公告里只给出“工作变动”四个字,像是法医报告里的“死因不明”,让人只能靠推理补全剧情。
我们翻查履历发现,包剑其实是老常熟人,从柜员一路爬到行长,履历里全是本地分支机构、业务发展部、公司银行总部,干过小额贷款、票据业务、同业金融——典型的“银行土著”,一步一脚印。
李勇则是常州出身,跨过工商、招商、江南农商,业务线条丰富,管理经验足够写三本教科书。
这两位的离任,绝非无关痛痒的小事。
对于银行来说,换帅意味着一轮权力重组、战略方向的再校准,更隐晦的是,那些不动声色的内部平衡也会随之打破。
新任行长陆鼎昌,履历也颇为完整——信贷员、小微金融、公司银行部、支行行长、副行长、普惠金融部总经理,工程师出身,专业背景扎实。
这种“技术型官僚”在银行体系里并不罕见,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,懂业务、懂风控的人其实比“懂人”的更受青睐。
他的任职,还需要监管部门核准,流程严谨得像做化验,确保每一步都不出岔子。
我们换个视角,看看股东在干什么。
常熟投控集团这一波增持动作,怎么看都像是在押注新班子的稳定——年内多次买入,持股比例累计提升0.9个百分点,耗资约2亿元。
在这个营收增速放缓、行业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节点,股东敢于加码,无论是信心还是策略,都值得推敲。
说到营收,常熟银行今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总收入90.52亿元,同比增长8.15%,归母净利润33.57亿元,同比增长12.82%。
表面看起来还不错,但拉长时间轴就能发现,营收增速逐年放缓:2022年15.07%、2023年12.05%、2024年10.53%。
今年第三季度,银行的非息收入拖了后腿,汇兑收益、资产处置收益都大幅下滑——分别同比减少68.8%、54.83%。
一句不太好听的话是:银行的赚钱速度,正在变慢。
银行是靠什么活着的?
靠贷款、靠手续费、靠各种金融创新。
但在经济周期下行、利息空间压缩、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里,想保持两位数增长,不比在ATM取钱容易。
今年第三季度,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均环比下降,非息收入更是跌得有点狠。
非息收入,听起来像是“小费”,其实是银行利润的关键来源,少了这口奶,银行的体格就会慢慢变弱。
资产负债方面,截至2025年9月末,常熟银行资产总计4022.3亿元,不良贷款率降至0.76%,拨备覆盖率462.95%,资本充足率等核心指标略有滑落。
整体看,风险可控,但拨备覆盖率下滑值得关注——这意味着银行对坏账的“防御力”减弱了,虽然不至于马上生病,但体检报告上已经写了红字。
股价却还算坚挺,年内涨幅超10%。
市场对高管变动和业绩放缓的反应,似乎比想象中冷静。
投资者也许更相信,银行体系的惯性比个人任命更强,或者,他们只是习惯了“变动不惊”的麻木。
推演到这里,我们可以做几层假设:一是高管离任可能与战略调整或内部权力结构变化有关,二是新班子上任意味着业务重心或风控体系会有所调整,三是股东增持是一种“护盘”,也是对未来增长的提前下注。
四是行业本身面临增长压力,银行需要找到新的利润点,不能只靠传统的放贷与收息。
银行的故事,常常写在公告之外。
高管履历、股东动作、业绩曲线、资产负债表,这些“证据链”拼起来,才是真实的全貌。
我们做分析的人,习惯在数据和公告里找线索,有时也会自嘲:和侦探一样,永远在寻找动机,但动机本身永远藏在幕布后。
现实的复杂性在于,银行不是一台效率机器,而是一张多层网络。
每一次高管更替、每一个股权变动,都可能牵动无数利益与人心。
你可以说这是一场“权力的椅子游戏”,谁坐上去,谁下台,台下的人都盯着看。
也可以说,这只是金融行业的日常——没有大风浪,只有潮水的涨落和滩涂上的足迹。
我对这场变动没有情绪,只是认定:在营收增速下行、行业利润空间压缩的背景下,银行高管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。
既要应对监管,又要安抚股东,还要在内部管理里保持平衡。
如果说金融业是“刀口舔血”,那么银行高管就是“刀口上的舞者”,换谁上台,都是在刀锋上跳探戈。
有时候,公告里写的冷静,台下的故事却热闹。
高管离任,往往是更深层变局的序幕。
或许,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谁走谁留,而是银行能否在复杂环境里找到新的增长点——是继续“守成”,还是勇敢“变革”?
最后,不妨留个问题:在经济周期波动、金融监管日益收紧的时代,银行是否应该更大胆地创新,还是更坚守传统模式?
高管换人,股权变动,业绩下滑,这些都是表象,真正的挑战,是面对变化的时候,你敢不敢推倒桌子,重新布局?
银行的夜晚很长,但天总归会亮。
网上如何开户炒股,股赢网配资,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