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#热点观察家#
当国家安全必须依赖别人的枪炮,而国民的饭碗又必须看别人的脸色时,一个国家的总统,还有多少选择的余地?
这事儿还得从几年前说起,好多人应该都还有印象,就是那个乐天玛特超市,好像一夜之间就从我们身边消失了。当时好多人还纳闷呢,其实这背后,就是韩国实实在在挨了一记重拳,疼得那叫一个刻骨铭心。
当时因为韩国非要部署那个叫“萨德”的玩意儿,直接惹毛了旁边的邻居。结果呢?中国游客不去了,韩国化妆品卖不动了,韩剧也凉了,整个韩国经济跟霜打的茄子一样。这可不是什么经济学家报告里的数字,而是明洞街头空荡荡的店铺,是无数小老板欲哭无泪的账单。
所以你看,政治这东西,说到底还是跟咱们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挂着钩。你总统在青瓦台做的决定,最后可能就是我楼下那家炸鸡店老板这个月能不能交上房租的问题。
说到这,就不得不提一个人,金泳三。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熟,但在韩国,这可是个狠角色。上世纪90年代初,他当上了韩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总统。要知道,在他之前,韩国的总统基本都是军人出身,军队那帮人牛气得很,根本不把文官放在眼里。
当时韩国军队里有个叫“一心会”的秘密组织,从总统到国防部长,全是他们的人,可以说是权倾朝野。金泳三一上台,啥也没说,就干了一件大事。1993年的一个晚上,他突然就把“一心会”的头头脑脑们全给撸了,动作快得像闪电一样,谁都没反应过来。
这一下,整个韩国都炸了锅。谁都没想到,这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总统,下手这么狠。但也就是从那时候起,韩国的军队才真正被政府管住了,总统才算是真正说了算。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件事:在韩国,总统为了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,是真的敢对军队“动刀子”的,而且还成功过。
有了这个历史先例,我们再回过头来看“萨德”那件事。当时文在寅政府上台,面对那个烂摊子,也是头疼得不行。经济被搞得一塌糊涂,国民怨声载道。怎么办?只能硬着头皮去跟邻居修复关系。
于是,就有了后来那个著名的“三不”承诺。具体内容就是,韩国保证不再增加部署“萨德”了,也不跟着美国搞什么全球导弹防御系统,更不会跟美国、日本搞什么三方军事同盟。
这话听着挺官方,但说白了,就是一种妥协,甚至可以说是一份送给中国的“大礼”。你看,我都在军事安全上做出这么大让步了,咱们的生意总该恢复了吧?这招还真管用,之后中韩关系慢慢就缓和了,经济也开始回暖。
这件事就更说明问题了: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面前,什么“坚若磐石”的盟友关系,有时候也得往后稍稍。毕竟,总统也得吃饭,国民更得吃饭。
现在,韩国政坛又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人物,就是李在明。这个人,跟现在那位天天喊着要跟美国、日本“团结”的尹锡悦总统,完全是两个路子。李在明这人,说话特别直,甚至有点“异类”。
他最出名的一句话,就是公开质问:“台湾问题,跟我们韩国有什么关系?我们为什么要介入?”这话一说出来,韩国国内那些亲美派的媒体和政客都惊呆了,说他这是要“背叛”盟友。
但李在明根本不在乎,他反反复复强调的就一个词:“实用主义”。在他看来,韩国就应该搞“均衡外交”,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。跟美国搞好关系没错,但为了美国得罪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,那就是纯属脑子有病。
他批评尹锡悦政府的外交政策,话说得也特别难听,大概意思就是,你这么搞,除了让韩国企业吃亏、让老百姓倒霉之外,还能得到什么好处?你这是把国家的未来当赌注,去讨好别人。
李在明的这些话,听起来好像挺离经叛道,但你仔细想想,这不就是“萨"德事件”血淋淋的教训吗?他所说的,正是很多韩国普通老百姓和企业主心里想说又不敢说的话。大家都被那几年的经济寒冬冻怕了。
现在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。有金泳三“清洗”军队的先例摆在那儿,又有文在寅政府用“三不”承诺换取经济利益的现实操作。如果,我是说如果,李在明这样一个人真的当上了韩国总统,他会干点什么?
他会不会觉得,现在的韩队高层,都是尹锡悦提拔上来的亲美派,这些人根本就是自己推行“均衡外交”的绊脚石?那他会不会效仿30年前的金泳三,也来一场说干就干的“大换血”,把军队的枪杆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?
他又会不会觉得,光一个口头上的“三不”承诺还不够有诚意,不足以安抚好旁边那个巨大的市场?那他会不会拿出更实在的“大礼包”,比如在一些更敏感的军事合作或者供应链问题上,做出让美国跳脚的选择?
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的瞎猜。李在明这个人,从他一路走来的经历看,就是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角色。他的政治逻辑非常清晰:国家利益至上,而国家利益的核心就是经济民生。谁能让韩国人过上好日子,谁就是朋友。谁挡了韩国人赚钱的路,谁就是问题。
这盘棋,可就大了。韩国的每一次摇摆,都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事,背后牵动的是中美两个大国的博弈。它就像一个天平的支点,稍微偏向哪一边,整个东北亚的局势都可能发生剧变。
在大国的棋盘上,韩国究竟是做一枚身不由己的棋子,还是想成为那个能决定自己命运的棋手?
网上如何开户炒股,股赢网配资,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