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热未消,秋风已至。这个看似宜人的季节,实则暗藏健康杀机。从突如其来的肠胃炎到危险的呼吸道感染、心脑血管疾病,季节交替带来的健康威胁不容小觑。沈阳急救中心浑南第一分中心急救医生张衡带您了解这些“季节病”的来龙去脉,让身体平安度过这个“多事之秋”。
一、肠胃疾病:夏秋之交的头号公敌
1、夏末秋初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期,每年8-9月因急性肠胃炎就诊的患者数量较平日增加40%以上。这主要源于三个因素:持续高温加速食物变质、生冷饮食增加胃肠道负担、昼夜温差导致免疫力下降。
2、典型症状警示:频繁水样便(每日超过3次)、腹部绞痛、恶心呕吐、低热乏力。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、尿少、头晕等。儿童和老年人尤其需要警惕,他们的脱水风险更高。
3、关键预防措施:
保持清洁、生熟分开、彻底煮熟、安全温度保存、使用安全水源。
避免过量食用冰镇食品,冰箱存放的熟食必须充分加热后食用。
培养良好手卫生习惯,特别是处理食物前和如厕后。
展开剩余71%适量补充益生菌,维持肠道菌群平衡。
二、呼吸道疾病:换季时的“隐形杀手”
1、昼夜温差超过8℃时,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显著上升。初秋时节,普通感冒、流感、过敏性鼻炎、哮喘等疾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。
2、高危人群防护策略:
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:提前进行流感疫苗接种,坚持规范用药。
过敏体质者:关注花粉指数,高峰时段减少外出,使用空气净化器。
在校学生:注意教室通风,避免密切接触已患病同学。
老年群体:保持适度运动,均衡营养,保证充足睡眠。
3、识别危险信号:发热超过3天不退、呼吸困难、意识改变、口唇发绀等症状可能提示重症,需立即就医。特别提醒:秋季也是支原体肺炎的高发期,儿童出现刺激性干咳要引起重视。
三、心脑血管疾病:温差带来的“沉默威胁”
1、资料显示,气温每下降1℃,心梗发病率增加2%。夏秋之交的温差变化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显著上升,尤其是清晨时段最为危险。
2、关键时间节点防护:
避免晨练过早:建议日出后1小时再进行户外活动。
控制洗澡水温:保持在38-40℃,时间不超过15分钟。
注意如厕安全:保持厕所温暖,避免用力过猛。
必备健康监测:高血压患者应每日早晚测量血压,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。出现突发剧烈头痛、胸闷胸痛、单侧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,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。
四、“健康”过秋的六大支柱
1、科学穿衣:采用“洋葱式”多层穿衣法,方便随时增减。注意保护颈部、腰腹和足部等易受寒部位。
2、均衡饮食:增加白色食物(百合、银耳、莲子)摄入,适量补充优质蛋白。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ml。
3、规律作息:保证7-8小时优质睡眠,避免熬夜。午间可小憩20-30分钟。
4、适度运动:推荐快走、八段锦等中等强度运动,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。
5、心理调适:预防"悲秋"情绪,可通过园艺、书法等活动舒缓压力。
6、定期体检:40岁以上人群建议进行季节性健康评估,包括血压、血脂、血糖等基础检查。
季节更替是自然规律,身体需要4-6周的适应期。在此期间,请给予自己更多的健康关注。记住,预防永远胜于治疗——当您开始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生活习惯时,就已经迈出了健康管理的关键一步。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,平稳度过这个健康“多事之秋”。
发布于:辽宁省网上如何开户炒股,股赢网配资,配资之家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